我們擅長商業(yè)策略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jié)合。
歡迎瀏覽我們的案例。
2 秒的零百加速是一種什么樣的體驗?
一位來自極氪的朋友告訴脖子哥, “ 簡直爽死了,是和過山車一樣那種失重的感覺 ” 。
可能只有體驗過超跑的人才能懂吧。
但, 2 秒就已經(jīng)夠快了嗎?還遠遠沒有。
最近,來自瑞士的大學(xué)生團隊 Grimsel came ,用自己手工打造的電車 Mythen 打破了世界電車加速記錄。
從靜止到 100 公里 / 小時,他們只花了 0.956 秒!這是人類第一次把電車零百拉到 1 秒內(nèi)。
要知道,在目前的量產(chǎn)車型里,零百 NO.1 的特斯拉 Roadster 也要用 1.9 秒,幾乎是 Mythen 的兩倍。
就算是給它加裝物理外掛—— SpaceX 的火箭推進器,也只能提升到 1.1 秒而已。
更別說油車的加速之王布加迪 Chiron ,最快也要跑 2.3 秒,在 Mythen 面前,這些千萬級超跑連它的尾燈都看不到。
其實,從 2010 年開始,電車零百的世界記錄一直由歐洲各地的大學(xué)生團隊之間互相接力,而到現(xiàn)在,基本就是瑞士隊 Grimsel came 和德國隊 GreenTeam 的決賽了。
瑞士隊上一次破世界紀錄還是在上一次,在 2016 年,他們就將零百加速推進到 1.513 秒,成功拿下世界第一。
而后,這個紀錄保持了整整 6 年,直到 2022 年,德國隊才以 1.416 秒的成績打破紀錄,但就為了這 0.1 秒,還真的是不容易。
德國隊在準備期間經(jīng)歷過多次失敗,賽車曾飛出賽道嚴重損毀。。。幸好圍欄是輪胎做的,駕駛員才沒有受傷,
看來挑戰(zhàn)世界紀錄,也是一項高危工作。
而在今年,瑞士隊又出絕活,一下子又躍進了 0.5 秒,重新奪回第一,不得不說瑞士隊確實有點東西。
那他們是怎么做到的呢?其實也就是兩點,一是輕量化,二是堆動力。
通常來說,質(zhì)量越輕的物體加速就越容易,帶來的慣性也越小,彎道上也就更好操控,所以奧運會賽跑項目的運動員沒有一個是胖子。
賽車也是一樣的道理,當(dāng)年,以空氣動力學(xué)聞名的路特斯,就靠著極簡的輕量化車身拿下 F1 的 4 連冠。
現(xiàn)在,連普通家用電車都用上了全鋁合金車身,不過,倒不是為了快,主要還是省電。。。
相比于普通的鋁合金車身, Mythen 采用的則是被稱為 “ 輕量化殺手锏 ” 的碳纖維。這玩意兒僅有普通鋼材料的四分之一重,但強度和耐久度卻絲毫不差。
再加上僅僅 “ 管夠 ” 的動力電池,以及簡化后的車身結(jié)構(gòu),Mythen 的整車質(zhì)量被壓縮到了 140 公斤,只相當(dāng)于兩個壯漢的體重。
更別說,測試的駕駛員還是一位小女孩,連車帶人估計也不到 200 公斤。為了保證加速時的下壓力,不至于像德國隊一樣飛出賽道,這車還配備了地效風(fēng)扇裝置,就像在車底裝了個吸塵器。
看來,為了破紀錄,瑞士隊真是什么絕招都用上了。
不過,車身質(zhì)量的縮減總歸是有極限的,Mythen 之所以能成功,關(guān)鍵還是在于動力上的突破。
上一次保持紀錄的德國隊,總功率只有 180kw ( 242 馬力 ),而這次 Mythen 系統(tǒng)總輸出功率獲得大幅提升,可以達到 243kw ( 326 馬力 )。
別看數(shù)值不高,但要知道,這可是在輕量化的前提下實現(xiàn)的,如果看推重比,Mythen 可以達到驚人的 2328 馬力 / 噸,像一般的家用汽車基本只在 100-160 區(qū)間, Mythen 幾乎是它們的 20 倍。
而且 Mythen 采用的還是四電機四驅(qū)的模式,照電車的特性,從 0 轉(zhuǎn)速就可以爆發(fā)出巨大的扭矩,在這種情況下,零百加速破 1 秒,也就不出意外了。
這么來看,如今的燃油車在性能上已經(jīng)完全沒有優(yōu)勢了?
其實也不能這么講,首先, Mythen 只是一輛專門用來打破零百記錄的實驗車( 甚至有點像卡丁車 ),雖然加速很快,但也只有加速很快,可能根本拐不了彎,讓這車和燃油超跑們比加速,多少有點不講武德了。
而且就算在加速上,燃油車也并不是完全沒有勝算。
比如來自德國 Rotary Supercars 公司設(shè)計的概念超跑,搭載了八轉(zhuǎn)子四渦輪增壓發(fā)動機,馬力高達 2840 匹,據(jù)說也能達到 0.9 秒的零百成績,只不過要造出來必然得是天價,根本沒人能買得起。
相對而言,電車的加速性能可以說是非常 “ 親民 ” 的了。
更何況,零百也不是評價快的唯一標(biāo)準,電車油車之爭,就好比快槍手 VS 持久漢。電車想要真正贏過燃油車,就得上賽道比試比試。
但在目前,電車的賽道性能還是遠不如燃油車帶勁。上面提到的歐洲大學(xué)生團隊,之所以這么拼命地尋求電車性能上的突破,其實也是為了給電車跑賽道做準備。
早在 2009 年, GreenTeam 就開始參加大學(xué)生方程式汽車大賽( FSC )了,為解決電車競賽過程中的諸多問題, GreenTeam 做出了大量努力,比如為保障電池安全,采用特殊的冷卻油密封件等。
而在國際上,除了眾所周知的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biāo)賽 F1 ,還有一個專為電車準備的電動方程式錦標(biāo)賽 FE ,設(shè)立的目的也是為了通過比賽提升電車的賽道技術(shù)。
最主要的一點是, FE 賽車實在太慢了。為啥加速這么快的電車還會慢呢?
其實對電車來說,性能和續(xù)航只能二選一。就像是按下葫蘆起了瓢,一旦專注于性能,就必須使用非常耗電的大電機,當(dāng)速度起來以后,風(fēng)阻、電阻等等都會造成大量的能耗浪費,而且散熱也成了大問題。
而如果把電池做大,那車身質(zhì)量又會大幅增加,轉(zhuǎn)而拖累性能,更是得不償失。
所以,比起競速, FE 賽車手還得考慮省電策略。隨著比賽進行,電池電量不斷降低,車速會逐漸提不上來,而一旦虧電,就可能在陰溝里翻船,別說名次,連終點都不一定跑得到。
在 2018 賽季之前,每個參賽團隊甚至都要準備兩輛賽車,比賽中途,賽車手駛回修理區(qū),并不是換電,而是直接換車。。。這就非??简炠愜囀稚眢w的靈活性了。
后來,為了保證參賽選手能跑完全程,所有參賽車輛的極速都被限制在了 270 碼以內(nèi)以保存電量,要知道 F1 賽車可是能到 370 碼,習(xí)慣了 F1 這種電光火石間暴力競速的觀眾,哪受得了電車這種慢慢悠悠的紳士。
為了避免賽車過程太過無聊,主辦方還各種整活來增加人氣,比如新增的超車模式,賽車手在超車時需要按動車內(nèi) “ ATTACKMODE ” 的物理按鍵,才能在特定路段提升功率,發(fā)動類似 “ 氮氣加速 ” 的效果,電機功率會瞬間從 200kw 突破到 225kw 。
甚至在 Fanboost 玩法中,觀眾投票前三的選手,也能在特定時間內(nèi)獲得 “ 氮氣加速 ” 能力,能從 200kw 突破到 250kw ,主辦方還在直播中給他們加上加速特效。
就問這玩的還是技術(shù)嗎?賽車手可能還得學(xué)一手人設(shè)和營銷,電車比賽似乎已經(jīng)變得沒有過去那么純粹了。
所以,電車要想在賽道上有所突破,遠不止是零百加速這么簡單,這次破紀錄的實用性,也沒有我們想象的這么大。
因為在目前主要限制電車性能的,倒不是動力,而是那塊難搞的動力電池,如果能量密度提不上去,電動賽車總歸是蹦跶不了多遠。
就現(xiàn)在來看,最頂級的 F1 比賽幾乎都成了混動車的專場,內(nèi)燃機的極速和持久,加上并聯(lián)電機的加速效果,可能這才是這個時代對 “ 快 ” 的定義。
但是也別小看了吉尼斯紀錄,突破極限,始終是推動人類前進的根本動力,不然我們苦苦追尋的 “ 快 ” 又有什么意義呢?大學(xué)生作為最有創(chuàng)造力的群體,就該遵循自己的激情和想象力,做任何想做的事。
零百或許無用,但真的很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