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擅長商業策略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
歡迎瀏覽我們的案例。
第五屆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于 11 月 5 日-10 日在上海舉辦,作為近些年來面向全球的中國制造主力軍,特斯拉自然參加了。特斯拉副總裁陶琳表示,上海超級工廠轉化率達 95%,雇用了超 9 成的中國員工。據悉,今年 8 月 13 日,特斯拉上海超級工廠第 100 萬輛新車下線。
作為繼 iPhone 之后又一影響全球的中國制造,特斯拉位于上海的超級工廠已經進階到了新的高度,在第 100 萬輛整車下線后,特斯拉迎來了新的產量目標。在今年的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上,特斯拉副總裁陶琳表達了特斯拉與中國相互成就的美好愿景,在品牌影響力的帶動下,中國制造再一次獲得全球范圍的巨大成功。事實上,上海超級工廠已經成為特斯拉的“造車主力軍”,去年,該工廠向全球交付了 48 萬輛智能電車,占據特斯拉總交付量近半。
當然,上海超級工廠作為特斯拉最早建設的一批工廠,除了與當地政府的合作以及國家大力支持之外,成本才是馬斯克更加注重的部分。官方公開的數據顯示,上海超級工廠投產成本較美國本土產線減少約 65%,包括用地成本、稅收、人力資源支出等各個方面,都更具優勢。另一方面,在上海生產 Model 3,還免去了關稅的考慮。不過,這樣一來,隨著政府補貼政策的變動,特斯拉時不時會對在售的車輛做出價格變動的決策,這也是特斯拉車主經常維權的主要原因。
特斯拉目前取得的成就,離不開“中國制造”。官方公開的數據顯示,特斯拉 Model 3 已經實現 95% 的國產零部件轉化,例如電池來自寧德時代、中控屏幕來自長信科技等,隨著更多國產品牌的加入,特斯拉國產化的比例已經遠超大部分合資車型。不得不說,盡管聽起來特斯拉似乎已經與中國制造緊密相連,但其核心技術并沒有交由“外人”插手,正如系統軟件、雷達等。
這意味著“中國制造”在很大程度上只是價格優勢,一旦特斯拉有了更好的選擇,國產零部件是可以隨時被放棄的部分。看來,“中國制造”要擺脫任人宰割的局面,似乎還是要掌握更多核心技術。
(邯鄲小程序開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