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擅長商業(yè)策略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
歡迎瀏覽我們的案例。
9 月 8 日消息,據外媒報道,美國當地時間周二,芯片巨頭英特爾首席執(zhí)行官帕特·蓋爾辛格(Pat Gelsinger)表示,該公司計劃斥資 950 億美元在歐洲新建八家芯片廠,以應對全球芯片供應緊張之際各國競相增加產能的局面。
蓋爾辛格在慕尼黑 IAA 汽車展上透露,英特爾正考慮在歐洲某地新建兩家芯片工廠,并可能進一步擴大規(guī)模,這將使未來大約十年的總投資達到相當于 950 億美元的水平。隨著電腦、汽車和電子產品對芯片的需求變得更加迫切,這些設施將幫助滿足對半導體需求激增的挑戰(zhàn)。
英特爾的競爭對手、全球最大代工芯片制造商臺積電今年已經表示,將在未來三年投入創(chuàng)紀錄的 1000 億美元來提高產能。韓國競爭對手三星電子上個月也表示,計劃在未來三年將投資增加三分之一至逾 2050 億美元,部分原因是為了在芯片制造領域保持領先地位。
全球芯片供應短缺對汽車制造商的打擊尤為嚴重。福特和通用汽車公司上周表示,由于芯片短缺,他們將削減產量。日本豐田汽車公司上個月表示,9 月份將在全球范圍內減產 40%。蓋爾辛格 4 月份曾表示,該公司希望在六至九個月內開始為汽車制造商生產芯片,以幫助緩解擾亂全球汽車生產的供應短缺問題。
英特爾表示,計劃將愛爾蘭一家工廠的產能分配給汽車芯片行業(yè)。該公司正在建立內部芯片設計團隊,幫助其他公司調整設計,這樣他們就可以利用英特爾的制造能力。蓋爾辛格說,未來 10 年,汽車芯片的整體市場規(guī)模預計將擴大至 1150 億美元,是目前規(guī)模的 2 倍多。
英特爾還稱,該公司的芯片代工業(yè)務始終在爭取歐洲的潛在客戶,包括汽車公司。戴姆勒首席執(zhí)行官奧拉·卡萊紐斯(Ola Källenius)證實,該公司目前正與芯片制造商直接聯(lián)系,以監(jiān)控供應,他預計短缺問題將持續(xù)到 2023 年。
蓋爾辛格周二預測,到 2030 年左右,汽車芯片市場規(guī)模將翻一番以上。他說,隨著新的司機輔助駕駛功能、華麗的觸摸屏和其他需要更多處理能力的功能變得更加普遍,半導體將占新高端汽車材料成本的 20% 以上,遠高于 2019 年的4%。
英特爾在歐洲的制造業(yè)務擴張是蓋爾辛格推動英特爾成為主要代工芯片制造商努力的一部分,英特爾不僅為自身生產半導體,還為手機巨頭高通和亞馬遜等公司生產芯片。蓋爾辛格在 3 月份啟動了這一努力,承諾斥資 200 億美元在亞利桑那州建造兩座工廠,此后又在新墨西哥州增加 35 億美元投資擴張產能。
蓋爾辛格表示,歐洲的新制造業(yè)務最終可能由多達八家制造工廠組成。英特爾還計劃在今年年底前決定一家美國新工廠的選址。
英特爾始終在尋求美國和歐洲政府提供的補貼,以確保未來對經濟增長至關重要的零部件的供應。美國最新立法概述了為本地芯片制造提供數百億美元補貼的條款,而包括歐盟專員蒂埃里·布雷東(Thierry Breton)和德國財政部長彼得·阿爾特邁爾(Peter Altmaier)在內的歐洲領導人也始終在推動財政刺激措施,希望未來 10 年歐洲在全球芯片制造業(yè)務中所占份額提升至 20%。
西方政府向芯片制造商提供的激勵措施有限,不像亞洲國家全力支持發(fā)展國內產業(yè),提供免費土地、打折電力供應和稅收減免等優(yōu)惠。這促使該行業(yè)在過去幾十年里轉向韓國、中國、日本和新加坡。據波士頓咨詢集團去年估計,1990 年美國在全球芯片制造產能中占有 37% 的份額,但現在已降至 12%。
在英特爾、臺積電、三星等公司確定投資計劃之際,各地政府正向出臺優(yōu)惠政策以吸引他們建廠或擴產。近幾個月來,蓋爾辛格會見了歐盟國家的主要政界人士,為英特爾的擴張爭取資金支持。獲得補貼將使其歐洲工廠更具競爭力,成本更低。
蓋爾辛格還曾表示,英特爾在自動駕駛方面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其 2017 年斥資 150 億美元收購的自動駕駛子公司 Mobileye,明年將開始在以色列和德國進行自動駕駛出租車服務試點。同時,在與汽車租賃巨頭 Sixt SE 合作在德國開展業(yè)務后,Mobileye 可能會在 2030 年左右在德國和其他歐洲國家提供自動駕駛拼車服務。
(邯鄲小程序開發(f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