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擅長商業策略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
歡迎瀏覽我們的案例。
女子網絡貸款遭詐騙 鐵警20分鐘追回騙款
距離“互聯網貸款新規”的過渡期截止日還剩下一年時間,各地監管部門陸續對轄內銀行開展互聯網貸款業務的具體要求進行細化。
近日,繼江西銀保監局的《關于轉發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江西銀保監局《通知》”)之后,重慶銀保監局又發布了《關于進一步規范銀行業金融機構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重慶銀保監局《通知》”)。而與此前的監管辦法不同的是,重慶銀保監局《通知》強調,重慶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的合作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費,且互聯網貸款業務要嚴防“資金池”,整改完成前不得新增業務。
業內人士認為,不同地區監管政策的不同主要由于各地的具體機構與合作模式存在差異,需要“因地制宜”。此次重慶銀保監局《通知》結合消費金融市場上出現的最新狀況對業務規范提出了細化要求。
禁止銀行合作機構向借款人收取息費
自今年2月銀保監會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商業銀行互聯網貸款業務的通知》(以下簡稱“銀保監會《通知》”)后,地方監管機構陸續對互聯網貸款業務監管細則進行落實。
其中,在貸款定價標準方面,重慶銀保監局《通知》特別指出,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在書面合作協議中明確要求合作機構不得以任何形式向借款人收取息費(保險公司和有擔保資質的機構除外),而是由銀行業金融機構按約定支付服務費用;相關費用水平由銀行業金融機構會同合作機構按照其經營成本合理確定,不得直接與貸款金額、貸款利率、收入、利潤等指標掛鉤。
重慶銀保監局對于銀行互聯網貸款費用的要求,與此前監管部門的監管方向可謂一脈相承。中國銀保監會消費者權益保護局局長郭武平近日公開發言表示,大型互聯網平臺向金融機構收取導客引流等費用推高了融資成本,應加大對相關市場主體的收費監管力度。
“在部分案例中,大型互聯網平臺導客引流費或信息服務費比率約為6%~7%,一些提供風險緩釋措施的市場主體亦收取6%~7%的費用,而實際上銀行貸款利率為4%~5%。”郭武平強調,減費讓利既要在銀行端,同時也要加大對大型互聯網平臺等市場主體的收費監管力度。
中南財經政法大學數字經濟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金天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互聯網機構過去參與金融業務、或與金融機構合作開展業務時,一大業務主張是“先解決融資難問題,再解決融資貴問題”,其認為差異化定價特別是對較高風險水平的借款人進行較高定價是推廣普惠金融的必經之路。但從目前的情況看,監管層并不完全認可這一觀點。“對于一般性借款人而言,多家機構參與業務、收取息費加大了借款人負擔,與減費讓利的政策意圖相沖突;對于風險水平較高、還款能力不強的特定人群而言,引導其過度消費、過度借貸已屬不妥。在整體息費水平下降的基礎上,銀行需要重新調整合作商業模式,如給予互聯網平臺的分潤比例、風險指標約束等,這對合作參與方提出了挑戰。”
消費金融專家蘇筱芮指出,降低實體企業融資成本的出發點是好的,但如何加大對大型互聯網平臺等市場主體在收費方面的監管力度還有待觀察。一是大型互聯網平臺與金融機構在長期合作中形成的市場化收費是否需要行政干預;二是這種監管干預是否需要形成制度文件以確保執行。
明確整改完成前不得新增業務
對比上述江西和重慶兩地銀保監局所發《通知》內容,蘇筱芮表示,江西側重于合作模式中貸款集中度的相關規范,并提出了相應的定量要求;而重慶則從貸款業務的前、中、后流程切入,強調了技術手段在風險監測、信息追溯過程中的作用,并提出對“預付金”、貸款資金支付等相關方面的要求。
平安證券相關分析指出,江西銀保監局《通知》結合了該省實際情況,分別針對城商行、農村中小行在出資比例、集中度管理、互聯網貸款規模上限方面提出了更嚴格要求,主要歸因于部分中小銀行金融科技發展相對薄弱,在開展相關業務上更應保持謹慎態度。
梳理重慶銀保監局對于銀行互聯網貸款的監管方向,記者注意到,今年2月,重慶銀保監局局長蔣平曾撰文指出,至2020年9月末,重慶轄內機構與助貸平臺合作開展的線上零售信貸業務產品共104個,累計發放貸款2.11億筆,風險隱患較為突出。
重慶銀保監局《通知》要求,重慶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建立覆蓋完全、明確統一的互聯網貸款合作機構準入退出機制及程序,制定合作機構分級管理機制、持續評估機制以及風險預警機制;健全業務模式評審和質檢測試機制,獨立進行技術測試和業務測試。
該《通知》同時指出,重慶轄內銀行業金融機構應加強貸款資金支付和回收管理,資金支付和回收必須逐筆確認、單獨管理,嚴禁在支付和回收流程中嵌入不具備合法支付業務資質的合作機構,防止形成“資金池”;對于不能有效防控信貸資金和還款資金被挪用的合作業務,應立即停止合作;在整改完成前,不得新增業務,并妥善處置存量業務風險。
某重慶地區的銀行人士告訴記者,在“互聯網貸款新規”公布時,該行就開始對業務進行了清退和整改,該行本來戰略的調整方向就是要加強自營業務的拓展,正與監管方向一致。
“目前,金融行業整體政策導向是‘持牌經營’。”金天告訴記者,銀行和互聯網平臺都需要嚴肅思考:未來還能否合作、如何合作;是全面轉向助貸,還是由互聯網平臺取得牌照、合規出資。不過從目前看兩種方案難度都較大,繼續等待觀望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距離“互聯網貸款新規”的過渡期截止日期還有一年時間,蘇筱芮告訴記者,目前銀行機構在整改過程中還要注意金融營銷宣傳流程中的貸款利率展示、互聯網貸款業務中的個人信息保護與信息安全以及金融消費者的權益保護工作等。
“長期看,金融科技嚴監管的環境也將推動中小行加強科技投入,注重發展自身產品創新、風控、線上服務等能力。”平安證券相關研報指出,互聯網貸款的收緊將給過去依賴和互聯網平臺企業合作的中小銀行帶來一定的業務調整壓力,促使其逐漸回歸本源,重新聚焦本地發展,如“三農”、小微等業務。
某民營銀行人士坦言,該行的策略是清退原有聯合貸款、發展自研的貸款產品,但由于缺少流量,自研貸款產品的推廣情況不盡如人意。目前,該行更多是采用助貸方式,由合作機構向該行推薦客戶,該行再從這些客戶中通過篩選、審核后進行授信。
某城商行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該行在合作方準入方面更加嚴格了,目前該行僅與頭部互金平臺開展合作,對合作的互金平臺實行名單制管理,同時更加注重對合作機構進行綜合評估,包括但不限于經營情況、管理能力、風控水平、服務質量、業務合規和聲譽風險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