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擅長商業策略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
歡迎瀏覽我們的案例。
騰訊科技訊(喬輝)北京時間 6 月 1 日凌晨 1 點 23 分左右,搭乘 SpaceX 龍飛船的兩位美國宇航員先后進入國際空間站,與等待在那里的宇航員會面。
兩個多小時前,北京時間 5 月 31 日 22 點 30 分,載人龍飛船剛剛與國際空間站成功對接。
載人龍飛船上搭載的兩位宇航員是:道格拉斯G赫爾利(Douglas G. Hurley)和羅伯特L貝恩肯(Robert L. Behnken),分別出生于 1966 年和 1970 年。
他們都是曾經三次進入過太空,而且還都是執行過航天飛機任務的老手。其中,赫爾利在太空中有超過 683 個小時的經驗,還執行過 2011 年 7 月最后一次航天飛機任務(代號:STS-135)。貝恩肯作為航天飛機任務專家,曾先后執行 2008 年的(STS-123)和 2010 年的(STS-130)任務,累計在太空飛行時間超過 708 小時,其中包括 37 小時的太空行走時間。
太空中的最大建筑物:國際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總質量達 420 噸,長 109 米,寬 73 米,是目前太空中的最大建筑物。運行在距離地面大約 400 公里的近地軌道上,速度為每秒 7.6 公里。
國際空間站是一個擁有現代化科研設備、可開展大規模、多學科基礎和應用科學研究的空間實驗室,為在微重力環境下開展科學實驗研究提供了大量實驗載荷和資源,支持人在地球軌道長期駐留。
國際空間站項目由 16 個國家共同建造、運行和使用,是有史以來規模最大、耗時最長且涉及國家最多的空間國際合作項目。自 1998 年正式建站以來,經過十多年的建設,于 2010 年完成建造任務轉入全面使用階段。
目前,國際空間站主要由美國宇航局、俄羅斯國家航天集團、歐洲航天局、日本宇宙航空研究開發機構和加拿大空間局共同運營。
全自動對接的載人飛船
此前,我們已經了解,載人龍飛船屬于 SpaceX 研制的第二代龍飛船(Dragon 2),具備可重復使用的能力。第二代龍飛船可分為載人龍飛船和貨運龍飛船兩種,其前身是第一代貨運龍飛船(Dragon 1)。新飛船可以自動與空間站完成對接,而不像第一代飛船那樣,需要借助空間站上的機械臂的幫助。當然,載人龍飛船也保留了人工對接的選項。
本次使用的載人龍飛船,直徑 4 米,高 8.1 米,最多可搭載 7 位宇航員,這與航天飛機搭載的宇航員數量相同,也與我國 5 月 5 日測試的“新一代載人飛船”設計上能夠搭載的宇航員數量相同。
兩位宇航員在太空停留多久?如何返回?
載人龍飛船上的宇航員進入空間站后,在那里執行預定的科學任務。具體返回日期,目前官方并沒有明確的說法,只是說不會晚于 9 月 23 日。載人龍飛船返回時,首先丟掉服務艙,然后借助盾形的防熱罩減速,到達一定高度后,再展開降落傘完成最終剎車,最后濺落在大西洋海域。
(邯鄲做小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