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擅長商業策略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
歡迎瀏覽我們的案例。
微信更新 7.0 版本了,除了 UI 變化和添加「時刻視頻」,一大重點是再造了內容分發機制。
這是令我感到意外的一次更新。
之前和一個微信團隊出來的朋友聊,我提到「訂閱號」這個入口越來越廢弛、黏度在下滑;朋友圈也在越來越被透支;發到群里吧,很多人又拉不下面子,何況不少群里廣告齊飛,噪聲多于精華。
一篇文章總共大約上述三個入口,這樣捋一捋,微信的內容機制,在效率和精準度上都已經出現了嚴重問題。
更可怕的是,垃圾信息橫行無阻,噪聲太多,讓真正的好內容淹沒在里面,甚至會反噬微信的社交行為本身:
以我為例,我在內心會設定一個閾值,一旦某個微信好友每天發廣告多達幾條,我會點擊選擇「不看此人朋友圈」,也就是將此人制造的一切內容,從我的朋友圈信息流里徹底抹除,他再也沒有了表達的可能,我和他也少了社交的觸點,這就是產品本身制造的效果:微信的社交根基,被傷害了。
長期以來,分發效率之低、精準度之差,終于給了今日頭條迅速崛起的空間,微信的分發機制也到了不得不改的地步。
當務之急,就是把合適的內容匹配到合適的人群那里。
有沒有相比訂閱號、朋友圈和微信群這三個入口,更能實現精準分發的方式呢?我請教了一位微信產品團隊的成員,他非??隙ǖ馗艺f,幾乎沒有增加新入口的可能。但很快,他的說法就打臉了。
初次增加「看一看」時,微信就是新增了第四個入口,但是,我試用過幾天,很快就棄用了,無他,仍然是沒有看到想看的內容,我所制造的內容,也沒有借此分發出去。
無論是作為內容的消費者,還是生產者,我都不感到滿意。
但這一次微信 7.0 的更新,對內容機制改動幅度之大,令我頗為震驚。倒不是增加了入口,而是增加了推薦的精準度。
「看一看」中新增了「好看」Tab
今日頭條靠機器算法,給內容和消費者兩端同時貼標簽,來實現匹配。
微信靠的是「氣味相投」、「人以群分」的人腦算法,我姑且稱之為「圈層算法」。
這一次更新,微信終于算是把圈層推薦機制,推向了極致。
過去,看到一篇好文章,轉發門檻其實很高,先要想轉發文案,接著要思考怎么分組,實際上,轉發動作已經幾乎等同于背書,對于愛惜羽毛、愛惜個人品牌的群體來說,背書是極大的心理負擔,這就會壓抑這個群體的分享欲,反而是另一個群體,不那么在意口碑,有了狂發小廣告和水文,大肆占據公共位置的便利。
這就形成了“劣幣驅逐良幣”的循環。這是微信內容分發機制,必須解決的問題。
在今天,輕輕一點右下角的「好看」按鈕,即可轉發到看一看的 feed 流里,分享的步驟減少了,分享的心理負擔也降低了,愛惜羽毛人群少了許多轉發顧忌,優質內容也就更能沖破冷啟動的次元壁,到達更多氣味相投的人群視野里,這是為優質內容和優質人群之間,搭好了更精準的分發機制。
原來的點贊按鈕變成了好看,點擊后將會推薦至看一看功能中
其次,“看一看”的增強,其實是讓朋友圈占主導的私域閉路系統,向準公共空間邁出了極大一步,你甚至可以在 feed 流里直接通過點贊來轉發這篇文章,這讓「看一看」獲得了類似于微博的轉發機制和討論社區,這也進一步擴大了好內容的輻射范圍。
而且,我能感覺到,微信的意圖是,讓朋友圈回歸到一個純粹的圖片分享功能,讓資訊流單獨成為一條河流,不再混在朋友圈里,讓二者實現分流,從而優化產品體驗,有助于讓大家不再被花花綠綠的朋友圈晃瞎了眼。
微信在產品層面的創新,實際上在我們以為幾乎停滯之后,又有了極大的躍升。
這也是微信在和今日頭條的戰爭中,挽回局面的一場戰役。內容產業的 2019,還是很有看頭的。
寫到這里,我大概理解了張小龍那句「我勸你善良」,在他心中,他仍然希望微信的人腦圈層分發機制,是可以做到優于機器算法機制的,只不過,在過去,他拒絕掉了機器(AI)的套路,卻沒有阻止人腦的套路。
這一次的 7.0 更新,張小龍能阻止人心的套路嗎?
(邯鄲網站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