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擅長商業(yè)策略與用戶體驗的完美結合。
歡迎瀏覽我們的案例。
“福建熱帶氣旋之狀況”的謎面,打一兩岸文化詞,謎底為“閩臺風情”……
恰逢中秋國慶長假,福建漳州古城內(nèi)的漳州燈謎藝術博物館參觀者絡繹不絕。站在一條條燈謎前,漳州市燈謎協(xié)會秘書長連仲嘉向參觀者細致講解猜燈謎的方法和技巧,并一一揭開謎底。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刪
漳州燈謎藝術博物館地處“中國燈謎藝術之鄉(xiāng)”漳州市薌城區(qū),被海內(nèi)外謎友稱為“中華燈謎第一館”。館內(nèi)歷史悠久的古籍、謎箋、書畫、印章、碑刻等燈謎文物,無不印證著中華燈謎藝術的源遠流長。
據(jù)連仲嘉介紹,今年來,兩岸謎界交流更加頻繁。該館應各界呼聲,掛起十幾條涉臺主題燈謎,以謎會友,吸引當?shù)刂i友和臺胞關注。
“燈謎中的地名、字謎、詩詞等包羅萬象,是兩岸民眾耳熟能詳?shù)模苣芤鹋_胞的共鳴和興趣。”連仲嘉告訴中新社記者,該館是臺灣參訪團和臺胞常來地,他經(jīng)常看到臺胞駐足于此競猜,流連忘返,“兩岸歷史文化一脈相承,對于臺胞來說,猜謎是無障礙的”。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刪
連仲嘉從小接觸燈謎,此次涉臺主題燈謎中不少是他創(chuàng)作的。“創(chuàng)作既是愛好使然,也是對兩岸和平發(fā)展的期盼。”他說。
漳州燈謎歷史悠久,始于唐、盛于明清,已被列為福建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擴展項目。僅一海之隔的漳臺兩地,習俗相近、文化相通,燈謎文化成為兩岸民間交流的橋梁。
1989年,薌城區(qū)舉辦首屆漳州中華燈謎藝術節(jié),臺北、高雄、臺南14名臺灣謎友,首次組團來漳文化交流。此后,漳臺燈謎交流互訪頻繁,見證兩岸一家親。
今年5月,以“謎藝為媒 情系兩岸”為主題的第十五屆海峽百姓論壇·漳州分論壇在薌城區(qū)舉行,兩岸嘉賓共話燈謎藝術。
圖片來自網(wǎng)絡/侵刪
漳州燈謎藝術博物館內(nèi),長3米、寬1.5米的石刻壁畫《春燈源流圖》,由臺灣高雄市謎學研究會捐立,引人矚目。而漳州市燈謎協(xié)會1993年與高雄市謎學研究會締結成姐妹會友好社團,次年再攜手創(chuàng)立中華謎史上第一個燈謎基金會——高雄漳州文虎基金會,表彰對謎事有突出貢獻的海內(nèi)外人士。
“和臺灣謎界交流中,留下許多珍貴物件和佳話,見證兩岸熱絡往來。”薌城區(qū)文化體育和旅游局副局長盧偉鋒表示,燈謎是一種極好的交流紐帶,無可替代;未來將有更多涉臺主題的燈謎作品,寄托民眾對兩岸融合發(fā)展的期盼。
燈謎不僅在海峽兩岸盛行,世界上有華人的地方就有猜謎活動,如泰國、新加坡、美國、新西蘭等地。盧偉鋒說,新加坡每年元宵舉辦“春到河畔”燈謎活動,一連十幾天;美國、加拿大的中國留學生還組織“游子吟謎社”,在網(wǎng)上名氣不小。
如今,隨著中華文化加速“出海”,漳州燈謎對臺對外交流活動日益頻繁,不斷出圈海內(nèi)外。